1. 首页 > 每日运程 > 文章页面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

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危敏感词整理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高考历史怎么复习,以及学习八字基本要点秘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高考历史怎么复习

一、熟悉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思路

历史高考真题全析,100分秘籍

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

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

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搞强化训练,侧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

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查缺补漏。我们提出了“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要求学生抓好两条复习主线,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注重基础知识,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试卷看题目,查漏补缺,以适度紧张的平常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自信心。例如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考试说明》,最后落实每一个考点,个个过关。

二、学生第一轮自主复习方法

第一、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计划就是一轮,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要复习哪些。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4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可安排在早读之前,晚自习,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指导思想:根据考试大纲、课标和福建省的《考试说明》抓双基。

“双基”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知识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具体史实,是史论结合的。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试大纲》中有明确规定。

第三,认真落实读、记、听、写、练五个环节。

1.读——精读教材。

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通过阅读,使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具体来说,精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录。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把握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影响等等,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把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4)小字。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阅读小字部分可以帮助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等。

(5)地图、图片。近年来高考中屡屡出现,而且分值呈增长趋势,特别新课改,地图成为历史和地理学科的交叉点,精读地图尤为必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巩固教材知识。

(6)材料。认真阅读、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标有*号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现。(7)注释。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属高考知识考查范围。

(8)课后的知识链接,及习题。

(9)大年事表。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大事,便于比较、记忆。

总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多层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引言+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课后的知识链接+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2.记。记忆,但须知遗忘规律,理解后记忆,找规律特点,秘籍是反复再反复,反复过程中多放电影。识记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机械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类比记忆法等等。

如类比记忆法,我们可以将历史教材中类似的知识综合到一起,通过比较概括后再进行理解识记,将更能提高熟记的程度,提高运用史实的能力。例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近代的内阁制。

如对比记忆法:中国近代史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图表记忆法: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提高记忆能力。

如规律记忆法: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时按逻辑记忆::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按时间顺序勾勒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简化记忆法:抓关键词,速记知识要点。此法适用于记忆量较大的历史知识,如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比如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记住冲破了……,扩大了……,提高了……,加强了……等。

3.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听讲来摹仿老师分析教材和宏观驾驶教材。

4.写——作好课堂笔记。尽量课后去整理。抄下板书,而不是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还应该在笔记本的每页留下一处专门记录老师课上口述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或将易混淆的历史知识点记在一起。

5.练——合理训练。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平时不训练,考前搞突击;另一种是忽视教材,过多地使用复习资料,搞题海战术。试题的训练应注意以下方面。

1)明确练习前提:练习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先看书,后做练习。

2)清楚练习要求:着眼于方法、能力,通过练习掌握方法。平时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审题训练,要求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如时间、空间、中心问题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1999年高考历史问答题第41题要求结合唐朝前期百余年的用人史实说明“得入者昌,失贤者亡”的观点。部分考生因未认真审题,把“唐朝前期”误看作或误解为“唐朝以前”而后悔不迭。

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三是寻找试题与己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作为解题的依托。

四是答题速度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限时,不仅要做到“会”,而且要“快”。

五是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

③不留“空白”。⑤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用好练习资料。练习题以辅导书《导与练》、老师分发的试题,特别是近五年的课改省份高考题为主。

第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l.纵横联系。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

“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联系。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将中外历史真正融合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3.史论联系,史观结合。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4.与时政热点的联系,与学科间的联系,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第五,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首先,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可采用结构图,高屋建瓴,对主干知识进行复习。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第六,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平时复习中,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历史高考真题全析,100分秘籍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